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夏日

寇准 寇准〔宋代〕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相位后总是茫然无所适从,连思想都变得呆迟。在这深院中只有杨柳和我相伴。
日暮时分,听到长廊上的喃喃燕语,一场微雨,使人觉得有几分凉意,原来正是麦秋时。

注释
离心:指离开相位时的心情。
杳(yǎo)杳:深暗幽远。这里有茫然无所适从之意。
迟迟:迟缓。
麦秋:指初夏。因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而初夏是麦子成熟的时节。

创作背景

  诗人寇准任北宋宰相时,曾促使宋真宗督战澶州,订立了澶渊之盟。后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而罢相,这首诗便是作者在离任后触景生情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傍晚美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色来写,一方面写出了夏日的风景,另一方面侧面反衬诗人被贬后清闲生活,表达了诗人遭谗罢相后悒郁不平的心情。全诗清雅自然。

  全诗的典型环境是初夏傍晚时分的深院。初夏为麦熟的时候,秋天为谷物收成的季节,因以“秋”为谷物成熟和收成,《书·盘庚》上篇云:“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麦秋”正为麦子成熟的初夏(农历四月)。此时此刻,轻寒微雨,燕子归巢,喃喃之声,闻于深院长廊。鸟鸣热闹,人间无语,只见杨柳低垂,不由得勾起诗人缕缕思绪。诗人寇凖诗学王维,韦应物,藻思宏逸,所成篇咏,“众口传写”,王维之诗,备陈穑事,追拟《诗经·豳风》,是为农家诗。诗人学王维,故有“麦秋”之说。学韦苏州,故多写田园风物,语言简淡。诗人《春日登楼怀旧》里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只是把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扩大为一联,而这首“离心杳杳”,似“久归不去”之作,“深院无人柳自垂”一语,也有点化“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迹。

  “离心杳杳思迟迟”一句,涉及全诗视角,恋家眷乡,韵语“麦秋”,诗人与农事力穑息息相通。“深院无人”,是诗人视线所及,全诗的笔触是由近及远的。既无心离去,月前思绪徐徐扑上心头,便有下文韵致。故“思迟迟”一语,实为全诗的主题语,然后推演开去,移动视点,先写深院,后写长廊,最后写广漠和“麦秋”季节,由近及远,一一分咏,韵致亦徐徐泄出。全诗构思自然平实,由诗人“离心”、思绪一直写到广袤无垠和时令,堪称宏逸。▲

寇准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猜您喜欢

潇湘八景 其一 潇湘夜雨

文徵明文徵明 〔明代〕

湿云载秋声,万籁集篁竹。江湖白发长,独拥孤蓬宿。

沁园春·快阁春边

佚名佚名 〔宋代〕

快阁春边,倚阑干外,东西晚晴。有银潢公子,摩挲石刻,金华仙伯,主掌鸥盟。陶柳清新,潘花红嫩,早有丰年笑语声。还知道,是街头父老,竞说升平。怪来昨夜长庚。与一道澄江月共明。但寿烟起处,千山天远,寿杯满後,千尺泉清。兴庆宫中,长生殿里,早踏金鳌背上行。明年好,望紫云楼上,一点台星。

舟中避难

丘葵丘葵 〔宋代〕

拿舟来避难,别我钓鱼矶。
帆卸遮春雨,衣濡晒落晖。
南师闻鞑走,北马逐人飞。
见说漳桥断,銮舆曷日归。

点绛唇 刘峻度席上听女郎度曲

宋琬宋琬 〔清代〕

子夜清歌,隔帘疑在青天外。琼箫玉管。莫把莺喉碍。

纱帽笼头,卸却残妆戴。娇羞坏。广场无奈。初学男儿拜。

次坰寻春韵

吴则礼吴则礼 〔宋代〕

攀翻聊复得晴景,抖擞貂裘季子尘。
岂有好事来载酒,独怜幽鸟解唤人。
二毛衰晚端不恨,五鼎突昔元未珍。
乘把小红娱老眼,他时细说淮南春。

摘红英•客中闻卖花声

彭孙遹彭孙遹 〔清代〕

东风景。吹芳信。卖花声隔墙头粉。耽人恨。教人困。

赊得春光,为谁簪鬓。

青儿嫩。红儿褪。梦回蝴蝶难重认。情儿闷。心儿忖。

别来几日,玫瑰开尽。

之官五羊,过太和县登快阁,观山谷石刻,赋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庐陵山水说西昌,天遣金华印此邦。
诗本道他将取去,如何遗下一澄江?

赠日者朱俊甫二首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谢公闭墅懒围棋,董相还家且下帷。
见说金瓯殊未定,问君魁柄属之谁。

座上分赋得佳人雪藕丝

谢与思谢与思 〔明代〕

绮席金罍促,雕盘玉□寒。鸾刀飞雪叠,凤甲引丝单。

细拭翻怜断,轻粘却畏乾。茂陵旧消渴,个胜露华团。

金陵杂兴二百首

苏泂苏泂 〔宋代〕

小小规模似禁中,分明夏禹欲卑宫。
白头官吏知年几,犹指屏风说孝宗。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