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亭前两旁的古杉劲直挺拔,就像一群衣冠楚楚的官员拱立在道路两旁。渐渐地我听到青翠的山谷里传来泉水声,有如群仙从东而下,身上的佩环琤琮作响。谁能相信这座奇峰是从天竺国飞来,将千丈青壁罗列在西湖边上?这是当年神仙用玉斧削下的方壶山,现在它的来历却无人能知端详。
山上的草木都因水分充足而茂密茁壮,绿玉般的竹林更显得清润。冷泉的流水就像秋天的白露,又好似琼珠落地聚成了波浪。我驾着小舟横渡这清澈碧绿的潭水,到达了对岸高耸的冷泉亭。我乘着酒兴起舞,身影如鸾凤在摇荡;我放声高歌,可莫让水底的鱼龙悲泣。这里的景物与我老家济南多相像,可恨如今我流落江南,客居他乡!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据《临安志》,此亭为唐时建筑,白居易任刺史时,曾作《冷泉亭记》,并刻石于亭上。宋时移至飞来峰对岸。
直节:劲直挺拔貌,指杉树。
冠缨(yīng):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缨,帽带。拱立:拱手而立。
“渐翠谷”二句: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佩环琤琮有声。渐,领字,此有渐渐深入之意。珮环:玉制的饰物。
天峰飞堕:据《临安志》引《舆地志》裁,传说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僧慧理见此山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称其峰为“飞来峰”。
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所居皆仙圣。“方壶”即其中的一座。
琅玕(láng 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琼珠:喻指露珠。
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渊:深水潭,指冷泉。
鸾(luán)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浩歌:放声歌唱。鱼龙泣:官水中鱼龙为之动情。
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风物,风光景物。吾家,指作者老家历城(今济南)。▲
辛弃疾在南归之后、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做宫,但时间都很短。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他三十一岁时,夏五月受任司农寺主簿,至七年春出知滁州。这是他第一次任职于临安,也是三次中时间较长的一次,这首词可能就是这一次在杭州任上作的。作者于某个秋日游览了飞来峰下冷泉亭,这里美不胜收的风景使作者联想到了家乡相似的风景,顿生感慨,创作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咏冷泉亭的写景抒情词。上片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冷泉亭一带景物,自上而下,形象生动,下片写登冷泉亭后所见和感想,最后点明题意,寄托了作者渴望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深情。
上阙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来描绘冷泉亭一带的景物。从上至下,先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开始描述。“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这句话形容了山路两旁,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像戴着冠缨的官吏一样,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随着视线向下,那些翠绿的溪谷,其流泉的声音如同群仙东下时佩戴的环佩叮当作响。“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这种声音的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可以听到那清澈的流水声。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明所在之地;“千丈”,状高;“青壁”,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句中意思是:飞来峰像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这样的结尾,既补充了对飞来峰的描写,又使整段描述更加完整和谐。
下阕描述了在冷泉亭的活动以及所引发的感想。“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这四句描绘了冷泉亭周围的木石,因为秋露的滋润,这些木石都呈现出湿润的质感。“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这句话描绘了游人跨过危险的小亭,看到了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的景象。以上几句,调子承接上阕的结尾,仍然保持舒缓平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这两句描述了游人在亭中醉舞,摇曳着鸾凤的影子,同时高歌不已,歌声响彻云霄,仿佛惊动了水中的鱼龙。“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与复杂的原因。作者的家乡在历城,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著名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意思是说冷泉亭周围的景物与作者的家乡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离开故乡后,一直无法回到故乡,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他试图通过醉中的歌舞来排遣这种伤感,但事实上这种伤感是无法排遣的。他的话语平淡而含蓄,“恨”却是非常深沉的。这个“恨”不仅是对个人思乡之情的遗憾,更是对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同情。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很有特色。其一,写冷泉亭并不直奔题旨,而是挥洒笔墨,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作者沿着其游踪来写,由大到小,由远到近,把夹道古杉、翠谷泉声、飞来峰、冷泉亭细节一一展现出来,颇有曲径通幽、胜景迭至的盼望感。这就是绘画画水时“写水之前后左右”。其二,或拟人,或比喻,或诘问,或推测,并融相关神话传说为一炉,笔法摇曳多变,创造出清奇灵幻的艺术胜境,引人遐思。▲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街长帽侧,径滑筇扶,斜风乍见飞绵。款竹门深,还更一笑相看。
朝来玉楼冻合,怪尖叉、瘦耸吟肩。闲趣好,但尘襟泥酒,醉墨涂笺。
容易烟云过也,甚鸿泥爪印,倦旅依然。冷落诗囊,谁念岁晚长安。
冰霜待寻伴侣,只孤琴消得清寒。似梦里,又梅花、开了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