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二月十五夜晚,同赵德麟在聚星堂小酌。
春日庭院中,皓月当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
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
春庭:春季的庭院。
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
摇荡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
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半落:微微低垂。
婉娩(wǎn 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
秋光:秋月。
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洛水明珠,巫峰仙佩,未如越网千丝。绿悭顾曲,输君暖玉偷携。
青缆解,画船移。怪津亭、折柬来迟。向虹桥去,箫吹夜月,谁唱新词。
西湖西子归时。长记缃裙染翰,罗帕题诗。吟香试茗,依然闷倚空卮。
红袖冷,翠眉低。甚好风、偏妒芳期。倩卢家燕,闲将此恨,说与教知。
南峰翠凝黛,北巘青堆蓝。横空青翠色,照眼覆玉环。
峨峨金芙蓉,迥出两屿间。层峦挺奇秀,怪石蹲坚顽。
孤高处士容,窈窕佳人颜。处士气节刚,佳人体态闲。
峣岧几千尺,绝顶难跻攀。俯视众山小,下列臣妾班。
尊重朝诸侯,峻险服百蛮。桧柏崇岗巅,荪芷浅涧湾。
松风度长林,玉佩鸣珊珊。寒泉漱石齿,琴瑟声潺潺。
下有猿猱飞,上有云往还。老翁居其中,霜眉鬓斓斑。
野服白接䍦,丝绦青玉环。林泉日徜徉,杖策时盘桓。
幽寻乐有馀,清赏兴不悭。壶觞杂尊俎,谈笑生馀欢。
游心天地外,无复思尘寰。宁忧宦海深,岂畏世路艰。
风林尘虑空,云榻诗梦残。起视万松顶,素月流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