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还只有两枝花残败。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残:凋谢。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
萎红:枯萎的花。
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飘零:凋谢;凋零。▲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过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萧瑟、花瓣飘落、随风飞散之际,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随风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花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风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您喜欢

锡九龄锡九龄 〔宋代〕

不会季鹰当日意,归来只说为鲈莼。

解佩令 江州讯吴松严令君

丁澎丁澎 〔清代〕

城临小别,无多听事,近潇湘、弄雨疏帘静。束带公庭,苦相对、督邮清冷。

漫争夸、故人为令。行云赋手,善描神女,早吹来、阳台艳影。

瓮发彯清。可钓有、槎头缩颈。趁烟波、晚楼同凭。

不寝二首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三杯攻散愁肠易,百岁频开笑口难。
谁与南柯太守说,黄粱未熟且追欢。

颂古二十首

释道颜释道颜 〔宋代〕

双剑峰前古寺基,天尊元是一牟尼。
时难只得同香火,莫听闲人说是非。

代人上平江徐侍郎五首 其四

曾协曾协 〔宋代〕

巍峨冠冕耸精神,好傍轩墀对紫宸。一德拟推黄帝筴,纪年还数绛人旬。

悬知紫诏驰三节,肯使朱轓驻两轮。闻说邦人称寿处,香云低覆玉嶙峋。

金刚随机无尽颂·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欲明三界主,莫信邪师语。
说有有无时,道在未相许。

再答文潜

蔡肇蔡肇 〔宋代〕

羌兵昔出皋兰路,欲铲新城无聚土。
烟烽照夜气如霞,铁马连群歕成雨。
东西两关同日破,股掌婴儿绝哺乳。
鼓声十日拔帐归,至今犹说防城苦。
当时诸将无奇策,不敢弯弓向胡语。
橐驼西来金帛去,孽狐小鼠犹跳舞。
王师八月尽防秋,惴惴军兴恐编户。
腐儒不用辄忧边,庙堂有人制尊俎。

次韵张司户

陈造陈造 〔宋代〕

他日犹能说宦游,老禁多病厌漂流。
近临西蜀窥鲛室,旧傍东溟看蜃楼。
归计已嗟霜蟹晚,吟声闲伴侯虫秋。
尘冠径欲留神武,万顷苍茫漾白鸥。

玄山观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来瞻石像看唐碑,一径苍松映碧漪。
闻说宋公曾住此,寄声过客细吟诗。

颂一百则 其四十八

释重显释重显 〔宋代〕

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少林谩道付神光,卷衣又说归天竺。

天竺茫茫无处寻,夜来却对乳峰宿。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