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琴诗

苏轼 苏轼〔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
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何。

道理

文学意义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精炼。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物理意义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创作背景

  《琴诗》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

简析

  《琴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琴音的响起离不开人的弹奏;而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也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全诗语言简单明了,含义深远,充分体现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陈时柏

程珌程珌 〔宋代〕

陈未亡时柏已苍,风来历历说兴亡。
世臣元不如乔木,阅尽中原几战场。

腊月三日义乌道上寄潘义荣

郑刚中郑刚中 〔宋代〕

天风生暮寒,一夜新雪积。
迟明兀箯舆,乱入山径窄。
茅檐两三家,鸡犬不见迹。
冬令顷弗严,草木僭春色。
愆阳入桃杏,弄暖浪蕊坼。
肃然变霜威,犯者辄衰息。
独馀山上松,不动与寒敌。
十丈伟标致,四面风淅沥。
时于翠叶中,碎挂琼玉白。
忘我道路叹,但觉心志怿。
拥鼻作孤吟,清思浩无极。

送洪州西山香城长老通公惠通

曾几曾几 〔宋代〕

闻说香城寺,孤峰靉靆间。
公今怀祖印,老去入乡关。
稳泛春波水,深藏暮雨山。
笔头多语句,寄我不当悭。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李邺李邺 〔五代〕

长听巴西事,看图胜所闻。
江楼明返照,雪岭乱晴云。
景象诗情在,幽奇笔迹分。
使君徒说好,不只怨离群。

允中留宿山斋已而复往令弟允升宅明日赋诗谢之

徐贲徐贲 〔元代〕

别来怀抱事多因,草草尊前未易陈。既拟相留又还去,也终不似弟兄亲。

题福清薛明府太平禾图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闻说琴堂似水清,天公产瑞告西成。
宛如唐叔称同颖,未羡相如诧一茎。
岳牧定应图画进,朝家曷有玺书旌。
侬诗社舞村歌尔,让紫薇郎作颂声。

赠日者李成斋

徐元杰徐元杰 〔宋代〕

谭天玄彻李成斋,豫讯东风著早梅。
自昔不离三正备,谓予带得五行来。
穷通於我何加者,演测如君亦伟哉。
说到常人难说处,灵台湛处现星台。

闻刘东山司马致仕之命是日得谢方石祭酒到家

李东阳李东阳 〔明代〕

十年两度送君归,听说乡山兴欲飞。
岁久儿孙头角变,日长宾客往来稀。
平桥着板通樵径,老树盘根作钓矶。
强欲相从无旧业,定于何处解朝衣。

辰州僻远,乙亥十二月方闻秦太师

王庭珪王庭珪 〔宋代〕

辰州更在武陵西,每望长安信息稀。
二十年兴缙绅祸,一朝终失相公威。
外人初说哥奴病,远道俄闻逐客归。
当日弄权谁敢指,如今忆得姓依稀。

如梦令·大道无名无说

谭处端谭处端 〔元代〕

大道无名无说。休恁谩生分别。火灭与烟消,便是良辰佳节。宜拙。宜拙。认取春花秋月。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