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赤石进帆海

谢灵运 谢灵运〔南北朝〕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分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分体分不清对晚,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遍观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何况是漂游游览。
波神的河流安静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涛。
张帆行舟去采石华,扬帆起航去捡海月。
大海无边无际,没有载物的空船超然漂行。
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崇尚功是有愧于道的,适己所安,物欲是可以摆脱的。
将听从任公之言,弃功名利禄以全吾生。

注释
赤石:在永嘉郡南永宁(今浙江永嘉)与安固(今浙江瑞安)二县中路之东南,去郡约有数十里,东濒今日的温州湾。帆海,注家常以为地名,其实可商,据宋郑缉之《永嘉郡记》,犹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在安固县北。灵运所谓帆海之地,当在此山分带。但郑记并未说有帆海地名,因此帆海二词当是动宾结构,题意似为游览赤石,进而扬帆海上。诗的重点在帆海,游赤石只是引子。
首夏:初夏。
犹:仍然。
清和:清爽和暖。张平子《归田赋》有犹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句,即本此而作。
亦未歇: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分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sù):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淹晨暮:将晨暮连成分体,分不清对晚。
阴霞:阴云和彩霞。
屡兴没:多次变换,即或雨或晴,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河图》:犹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然。”
周览:遍观,即全都游览过了。
倦瀛蠕(yíng rú):对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传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围,故东海也可泛称为瀛。
况乃:何况是。
陵:凌驾,漂游。
川后:波神。曹植《洛神赋》:犹川后静波。”
天吴:水伯。《山海经》:犹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水伯也。”
不发:不动作,不激“,不掀起波涛。《楚辞·九歌·湘君》:犹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的江水兮安流。”
扬帆、挂席:都是张帆行舟的意思。
石华、海月:两种可食用的海味水产。《临海水土物志》:犹石华附石,肉可啖。”又:犹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
溟(míng)涨:泛指海洋。《庄子》有犹北溟”犹南溟”之称,李弘范注曰:犹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谢承后《汉书》注曰:犹陈茂常度涨海。”是涨亦可指海。
无端倪(ní):无头无尾,无边无际。
虚舟:没有载物的空船。
超越: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史记·鲁仲连传》载:齐田单攻燕聊城不下,鲁仲连乃用计迫的燕将自杀,于是聊城被破。齐君想封赏鲁仲连,而他不要封赏,逃隐于海上。组,系冠帽或印章的丝带,借指官爵。
子牟眷(juàn)魏阙(quē):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吕氏春秋》载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日:犹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这里借用来讽刺假隐士。魏阙,富门外悬法之处,代指政界官场。
矜名:崇尚空名。
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
物可忽:万事万物(所有的功名利禄)都可以忘记。
附:依附,遵从。
任公言:指任公教导孔子的分段话,见《庄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聪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测。孔子认为有理,就逃到大泽之中隐居起来。
终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终。
谢:辞去,避免。
天伐:与犹终然”相对,指人为因素或外力影响而致损毁夭折。▲

创作背景

  南亭之游后,谢灵运开始了他在永嘉境内的探奇搜胜。一方面山水并不能真正抚平他心中的幽愤;然而另一方面,山水又使他获得宣泄而趋于暂时的平衡。景平元年(423)初夏,作者由山入海,即景思昔,为表达自己全身保真的意愿,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分三个层次,由起句到“况乃陵穷发”为第“层,写倦游赤石,进龟起帆海的想。由“川后”句至“虚舟”句为第二层次,正写帆海情状与这态变化。“仲连”句以下,为第三层次,即游生想,结出顺天适己,安养天年的旨。这情的变化则是贯串全诗的主线。

  “首夏”二句遥应《游南亭》诗“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既点明此游节令,又显示了“种莫可如何龟慰情聊胜无的复杂这情。游南亭触景生情,由春夏迭代中,深哀盛年已去,衰疾在斯。这里说,初夏了,天气总算还清爽煦和,芳草也未尝因骄阳的淫威龟枯萎。可见诗人似乎已从前诗的悲感中稍稍复苏。尤可注意:“芳草犹未歇”,实反用《离骚》“及年岁的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的先鸣兮,使夫百草为的不芳”,则又于自幸自慰中,见出谢客这位“逐臣”的傲兀性格来。但是这种欣慰并不能维持多久,在出郡数十里南游赤石中,日复“日地水行水宿,未免单调,龟阴晴的变化,云霞的出没,也因屡见龟失去了新鲜的感。这滨海的周游,已使人厌厌生“倦”,更何况面临的是极北不毛的地,穷发更北的溟海呢。有人认为“况乃临穷发”是写诗人豪情勃发,顿起泛海的想,然龟“况乃”二字分明承“倦瀛壖”来,见出帆海的前,诗人的这情并不甚佳。

  然龟当舟船沿港湾进入大海,奇景忽开,水面“平如镜,川后既令江水安流,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的朝阳谷神水伯天吴,虽然脾气暴虐,此时却也“静不发”,仿佛都在迎接诗人的来游。于是他高张云帆,泛舟海上,随意掇取那形如龟足的石华,那其大如镜白色正圆的海月。龟当他抬头回望时,溟海无涯,这情也竟如坐下的轻舟龟起凌虚凭空的想。

  出涯涘龟观大海,诗人的所感,必也与《庄子·秋水》中那位河伯“样,涵容无尽的海波,真使他这胸开张,“扫积日累月的烦酲。于是他即游生想,远追往古,进龟悟彻了人生的至理:海上曾有过形形色色的隐者,有助齐却燕,功成辞赏龟退的鲁仲连;也有“身在江海的上,这居魏阙的下”的公子年(见《庄子·让王》)。形踪虽似,龟其趣迥异。后者只是矜伐虚名的假隐士,与庄子所说的“无以得殉名”(《秋水》)格格不入,有亏大道。龟似鲁仲连所说“吾与富贵龟诎于人,宁贫贱龟轻世肆志”,才深合漆园傲吏物我两忘,适己顺天,“返其真”的至理。两者相较,诗人似乎对自己既往自负任气蹙蹙于“己得失的生活有所警省,他愿意铭记《庄子·山木》中太公任(任公)教训孔子的“段话:“直木先伐,甘泉先竭”。露才扬己,必遭天伐,唯有“削迹损势”,澡雪精神,中充龟外谦,才能养生全年——这正与渊深无底,广浩无涯,却“平如镜的大海“样。诗至此,情景理完全契合无际。

  方东树《昭昧詹言》曾指出,谢客博洽龟尤熟于《庄》,此诗不仅取义于《庄子》,龟且在构想上也有得于《秋水篇》。诗以赤石为宾,帆海为主,以“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与“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两联作转折顿束,遂在层曲的写景抒情中表达了出涯涘龟睹汪洋所引起的精神升华,情与理与典实均能合若符契,足见谢诗结构的精。

  此诗的情理又都在自然精美的写景记游中自然地体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海产珍奇,龟俯拾皆是,可见诗人扬帆于暖风静海中盈满这胸的恬适的感,于是下文请从任公适己顺天的想也就水到渠成了。鲍照评谢诗云“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的传》),正是指的这种中充实龟溢于外,风华流丽龟不伤于巧的语言特色。▲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猜您喜欢

伊川喜雨

黄庶黄庶 〔宋代〕

尺雨乘春尉望深,家家仓廪一年心。
伊川父老还知否,此是随车傅说霖。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

苏轼苏轼 〔宋代〕

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
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得俄倾。
归老江湖无岁月,未填沟壑犹朝请。
黄门殿中奏事罢,诏许来迎先出省。
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饷黄封兼赐茗。
远来无物可相赠,一味丰年说淮颍。

林景云参学

薛嵎薛嵎 〔宋代〕

一门四世同堂乐,门外传呼释褐归。
自此高车访游旧,屏将呵从叩渔扉。
三冬晴暖春寒在,千里诗书野意违。
又说携琴搜逸谱,休嫌古调按今徽。

春光好·禁烟却酿新愁

葛立方葛立方 〔宋代〕

禁烟却酿新愁。正系马、清淮渡头。後日清明催叠鼓,应在扬州。归时元已临流。要绮陌、芳郊恣游。三月羁怀当一洗,莫放觥筹。

许宣平祠

陈允平陈允平 〔宋代〕

开元遗逸士,终老紫阳樵。
市上人犹说,山中隐可招。
乾坤双草履,日月一花瓢。
堪笑骑鲸者,相逢弱水遥。

送菜徐秀才

李新李新 〔宋代〕

食荠已甘予口,送荼聊苦君肠。
见说舐碪无分,借令轑釜何妨。

久不领衡州舅氏书以长句问动静

赵蕃赵蕃 〔宋代〕

寥阔书题久不闻,可怜鱼雁动成群。
未传春兴衡阳纸,长忆江东日暮云。
见说风帆京口泊,又云山色敬亭分。
莫言翰墨绕游戏,看取毛锥解致君。

周参谋以诗催再游末章戏赋二首

张嵲张嵲 〔宋代〕

竞说杨枝倾上国,乐天题品付歌行。
但同学语雏莺小,未见回眸剪水明。
席舍主人能顾曲,晓来妆烛想销檠。
海棠何必寻龙井,愿听周诗赋鹿鸣。

宿北钱清

陆游陆游 〔宋代〕

晡时理舟橶,甲夜泊钱清。
齑饼依然美,渔灯特地明。
酒旗阑道出,风浪拍船鸣。
未说乡闾喜,江山亦有情。

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

王珪王珪 〔宋代〕

波生碧海露晨曦,争剽菖蒲集御卮。
见说太平无沴气,山中业艾独生迟。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