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月光映彻宫阙,洒落在生有蓂荚的宫殿台阶前,雪白一片。与寻常的月夜之景不同,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忽然,水中的月影仿佛初弦的新月,暗淡无光,只能借助庭院里的莲花状的宫灯来增添光辉,七种珍宝缀饰成一轮圆月,月亮轮廓外围的光晕年复一年地高悬在天空。
注释
上元: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瑶(yáo)华:美玉。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故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此处借指入蚀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
阙(què):帝王的住所。
蓂墀(míng chí):生有蓂荚的宫殿台阶。蓂,一种传说中的瑞草。墀,台阶上的空地,也指台阶。
寻常:平常。
清景:清光。
第一团圆时节:一年当中的第一次月圆。
影娥:即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在这里比喻水中的月影。
初弦:上弦月,指阴历每月初七八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故称。
宫莲:这里指宫灯。
七宝:古代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唐·段成式《酉阳杂坦·天咫》:“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
合璧:两个半璧合成一圆形,称之为合璧。 南朝梁·江淹《丽色赋》:“赏以双珠,赐以合璧。”
重轮:月亮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
中天:高空中,当空。▲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一说作于康熙四年(1665),时年作者十岁。
上元节即元宵节。纳兰虽然是写上元节,但他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这首词全用白描写月食,前后八句,写了月食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食时所见的景象,入蚀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生长字瑞草的殿阶上,呈现出洁白一片的景象。下片写月出蚀的情景,前两句写月蚀渐出,犹如初弦夜之景,后两句写蚀出复愿,清辉洒满天上人间。
“瑶华映阙”,瑶华散发出的光芒,不用雕琢,自然而美丽,在夜色中久久不能散去。而在这里,纳兰用瑶华来写月光,更是突出了月色的清冷,仿佛美玉一般,动人心魄。月亮发出犹如美玉一般的光芒,照射着大地,此处短短四个字,却能令人联想起无数的月色美景。“烘散蓂墀雪”这一句来自于典故,在《竹书纪年》中记载道:“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蓂菜,一曰历荚。”相传,唐尧观冀而知月。虽然这只是关于月亮的一个美好传说,可是用在此处,令词意更显得朦胧诗意,纳兰用意也十分深刻。它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也加以解释。“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今年的景象和往年相比,似乎更加朦胧,更加梦幻了。到底是月食与以往有所不同,还是纳兰的心境与以往有所不同,这很难说清。但人心浮动,所看到的景物也有所不同,这是一定的。
“初弦忽泛影蛾,分辉宫莲借与。”这句描绘了月食初始的景象,将神话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到既神秘又真实,美妙无比。随后,词人转而描绘月食结束后的情景。“合璧修成七宝,中天岁岁重轮。”月食过后,月光重新普照人间,带给人们劫后重生的喜悦。这首词简洁而深刻,不仅写出了月食的场景,更写出了人心内激荡起伏的一面,属词之上品。▲
本首词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食时所见的景象,入蚀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生长字瑞草的殿阶上,呈现出洁白一片的景象。景象与往年相比,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片写月出蚀的情景,前两句写月蚀渐出,犹如初弦夜之景,后二句写蚀出复圆,光重新洒满人间,让人有种劫后重逢的喜悦。前后八句,写了月蚀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