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月仍高悬夜空映照着长城。

注释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创作背景

  盛唐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奏愁。

  前三句极写奏愁。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的悲歌苦调,征增心中纷乱的“奏愁”和“不尽”的“别情”。诗歌至此,已将愁说尽,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无余地。如何作结,更见功力。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施以奇笔,突奏异响,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奏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此句虽为景语,但诗人融情于景,在秋风朗月的广漠背景下,遥望长城万里的壮丽河山,使征人由对其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河山的神圣职责,个人的区区“奏愁”就不足挂齿了,想而使征人忠勇爱国的高旷情怀在壮丽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体现。

  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句是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为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状愁绪的强烈,亦颇传神。这不仅使诗歌奇想层出,亦表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王昌龄传》)的艺术特色。▲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您喜欢

赠王叔平

陈藻陈藻 〔宋代〕

龟山与我说於潜,忽向平江问酒帘。
何日龟山山下坐,共谈江浙擘蠔粘。

蒲华城梦万松老人

耶律楚材耶律楚材 〔元代〕

华亭髣髴旧时舟,又见吾师钓直钩。只道梦中重作梦,不知愁底更添愁。

曾参活句垂青眼,未得生侯已白头。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

游净寺遍参五百应真像

王弘诲王弘诲 〔明代〕

龙岩开净域,鹫岭凝香雾。层级凌虚空,危磴郁盘互。

象设诸天迥,铎响万灵附。奇怪意每殊,变幻理非塑。

向背绕慈航,深浅超梵度。龙蛇争翕熠,神鬼秘藏护。

忍草出芝田,昙花开玉树。五百与真如,三千了禅悟。

旷览结朋俦,恣意同骋步。回轩局微躬,巡檐眩反顾。

暂因惬所适,早已捐俗虑。不作解缨想,宁知舍筏喻。

愿言学无生,永證菩提路。

木兰花慢(贺第二娶)

彭子翔彭子翔 〔宋代〕

仙家春不老,谁说到、牡丹休。算蛮柳樊樱,怎生了得,白传风流。枝头。标梅实好,奈绿阴、庭户不禁愁。幸有琴中凤语,能通镜里鸾求。锵璆。杂佩下瀛洲。宝箑紫烟浮。望兰情红盼,三生曾识,一风如羞。绸缪。从今偕老,似柳郎、无负碧云秋。莫倚回文妙手,放教远觅封侯。昔柳毅为牧羊女传书,碧动杯酒,意即相属。后三娶崔氏,乃牧羊女化身也。

答大慧举灵云悟桃花颂

释净全释净全 〔宋代〕

灵云一见两眉横,引得渔翁良计生。
白浪起时抛一钓,任教鱼鳖竞头争。

虎丘生公说法堂

员兴宗员兴宗 〔宋代〕

折天一径入林幽,乱石牙牙蹲虎丘。不为生公夜点首,世间般若自头头。

寄何晋之直阁

曾几曾几 〔宋代〕

别来不寄一行书,贝叶琅函想自娱。喜得直庐新内阁,梦成同舍旧东都。

绝知笔底鶱腾在,未省体中安隐无。见说闽山小儿子,夤缘即罢数趋隅。

岳忠弄祠三首

袁甫袁甫 〔宋代〕

儿时曾住练江头,长老频频说岳侯。
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祗寻幽。
堪嗟爝火当时灭,谁信长川万古流。
机会莫言今到手,却愁无饭饱貔貅。

寄林可山

胡仲弓胡仲弓 〔宋代〕

相去各天涯,江湖会面迟。
数年不通问,一见便言诗。
近世无和靖,今人说项斯。
孤山梅已熟,滋味独君知。

简致中温其

李处权李处权 〔宋代〕

世情何怪白头新,岂料穷途复友仁。
一室他乡春笑客,半年行路雨欺人。
辋川诗说王摩诘,谷口名闻郑子真。
想是书机似图画,云峰矗矗水粼粼。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