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台令·春色

冯延巳 冯延巳〔唐代〕

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日斜柳暗花蔫,醉卧谁家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色啊!妩媚动人的春日景色啊!金陵城内依然是一副姹紫嫣红,春光骀荡。夕阳斜挂,柳条翦翦百花艳丽。谁家的少年郎醉卧在这令人痴迷的景色之中啊?年少啊!年少的时光多么美好!人生短促,当珍惜年光,趁着年轻时候及时享乐。

注释
三台令:词牌名。原名“调笑令”。此调在唐时有“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等多种名称,南唐冯延巳改称“三台令”。
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或“青城门”。青门外有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花蔫:指花草枯萎,颜色不鲜艳。▲

创作背景

  冯延已所处的是国家衰乱的政治环境,而他少年时期又拥有悠游自在的潇洒时光。但作这首词时,作者已不复少年。这是作为封建士大夫文人的冯延巳在一个春日宴会上表现出的对生活的感慨。

简析

  这首小令抒写的是主人公触春景而生伤春迟暮之情,表达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全词词采清丽,手法委婉,具有浓厚的感伤情调,体现了冯延巳词的基本风格。

  开始连用叠字,“春色,春色”,以唐词定格,写景抒情兼而有之,有着歌曲咏叹的意味。在感情上是赞美,还是厌烦,乍看使人捉摸不定。紧接“依旧青门紫陌”一句,才使读者从迷惘中,恍然有所领悟。又是一年春好处,青门紫陌又见花枝招展,万物争荣。而这年复一年的春色,只不过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没有“岁岁年年人不同”。其中“依旧”二字,尤为词评家所注目。

  接着一句“日斜柳暗花蔫”,通过描绘景色进一步深化了上句所蕴含的深沉感慨,这里不仅描述了“日斜柳暗”的景象,连花儿也失去了光泽,比之于“依旧青门紫陌,”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四句:“醉卧谁家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其中“年少,年少”之叠字倒用,更增其晚年不得排泄“无限感慨”的悔恨之情。本为感伤人,故作行乐语,正是“意内而言外”的妙用。

  这首词几乎通体写景,表面看来似乎浅显易懂,了无余韵,细细体味却是景中含情,寓意深沉。这首由于作者看似毫不经意的信手摄入笔底的景物,实际上都是经过选择和精心安排的,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思。▲

冯延巳

冯延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猜您喜欢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啰唝曲六首·其四

刘采春刘采春 〔唐代〕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挽施州使君钟公

喻良能喻良能 〔宋代〕

弱冠为儒世所推,中年事业更环奇。
才名屡致诸公荐,谠论深蒙睿主知。
郡政坚强同薤水,行囊萧瑟似琴龟。
只今惟有清江路,父老相逢说去思。

谢东倅包宏父三首癸卯夏 其三

戴复古戴复古 〔宋代〕

平生不识字,把笔学吟诗。旧说韦苏州,于余今见之。

每遭饥寒厄,出吐辛酸辞。候虫鸣屋壁,风蝉啭枯枝。

但有可怜声,入耳终无奇。宏斋误题品,恐贻识者讥。

秋日同金手山孙小兰游法源寺和手山韵

冯宬冯宬 〔清代〕

时烟一碧散林霏,马首西山对翠微。稍待朋曹问黄菊,莫论人海化缁衣。

沧桑几劫唐余刹,身世都空汉上机。堪叹华亭老居士,僧庐息影竟忘归。

答庞参军并序

陶潜陶潜 〔魏晋〕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饶州酒务厅屏

刘季孙刘季孙 〔宋代〕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送蜀客游维扬

杜荀鹤杜荀鹤 〔唐代〕

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
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

西夏凯歌四首

王稚登王稚登 〔明代〕

捷书朝报夏酋平,十万狂倭夕胆惊。
闻说九重方赫怒,东边莫筑受降城。

堪笑

方岳方岳 〔宋代〕

堪笑张华死不休,谩精象数古无俦。
中台星拆何曾识,祗识龙泉动斗牛。

青骢白马

王世贞王世贞 〔明代〕

青骢白马汗连钱,来往䟤跋骄可怜。琉璃紫鞍光射人,倏忽灭没化若神。

有足不作女行缠,那可局蹐守故园。东邻双缠鸦头袜,生老不踏门前月。

马蹄烁电耳决风,何不遣置迎取侬。娇娘逞娇不肯行,碧幰五步一步停。

娇娘到时不逞娇,银缸穗帷可怜宵。唱著可怜令人慆,久唱人怜令人老。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