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翠微寺坐落在终南山,雨后天晴,斜阳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
 我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逢雨后天晴,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
亲访幽人,入其居室,方才从中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
儒家与佛道虽然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
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
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时见远山晃动着放火烧荒的火光。
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
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注释
终南:山名,主峰在陕西长安县南。
翠微寺:佛寺名,在终南山,即贞观时的翠微宫,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寺。
空上人:未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闭关:闭门谢绝人事应酬。
沈冥:销声匿迹,无声无臭。
造:到。
幽人:指空上人。
毕景共谈笑:说一直谈笑到日暮。景:日光。毕景:断日光,天晚。
暝(míng):晚。
烧:野火。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一名烧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临海: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县)。
峤(jiào):尖而高的山。
苏门啸:相传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遇见孙登,和他谈修炼之术,他不答,阮籍就长啸而退;到了半山,忽听见上面传来鸾风般的声音,响应山谷,乃知是孙登的啸声。啸: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七年(729),身在长安的诗人前往终南山中的翠微寺,拜访了深居其中的空上人,和他欢谈竞夕,留宿在寺中。万籁俱寂时看到远处的景色,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游宿终南山翠微寺情景。先写该寺在雨后夕照中景色很美,点明出游时地。接写登眺览胜,赞上人居处幽美,知其品性高雅、得禅静之妙。末写欢谈至夕,住宿寺中的所见所感。全篇按照游踪顺序写来,自然流畅,写景既淡笔轻描,又以想像之景比拟衬托,绘声绘色。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翠微寺所在的地理位置。“翠微”一词,本状山色之青翠缥缈,用以名宫及寺,当或与山色之映照有关。因此“翠微终南里”这一似乎是单纯交代翠微寺所在的诗句,便自然能引起读者青翠缥缈的终南山色环拥寺院的视觉联想。接下来一句详细描述了雨后晴天、夕阳倾泻的时刻,山色清新如新,寺庙在夕阳和青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诗人没有详细描绘翠微寺本身,只是从侧面强调了这个美丽景象,用“宜”字轻轻点明了他对这个景象的赞赏。这种间接烘托和留白的写法,看似抽象,但却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使文笔简洁而富有情感。。

  在第三和第四句中,诗人回顾了自己观赏这个景色的情境和角度。诗人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适逢雨后天晴,想到这正是乐游登眺的最佳时间,遂扶杖登山,一览山色寺容。在“久”与“一”,“沈冥”与“登眺”的对照中,透出一种久困幽居、忽返自然的开朗喜悦之情:登高俯瞰,山容寺貌,尽收眼底,返照映寺,尤增光辉。以上四句,逆笔倒叙,先写目接之景,再补叙前此的“闭关”和今日的“登眺”,文势便不落平衍,且与下两句自然接榫。

  接下来两句,由登眺翠微寺而访寺僧居室。一“遂”字连接二者,过渡得轻松自然,毫不费力。“始知静者妙”,是说亲访幽人,入其居室,方才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至于“妙”趣谓何,却含而不宣。这种只点出却不点破的写法最适宜于表现别有会心的领悟。静修者的天机妙趣本来就是一种略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趣,勉强用语言去着力阐说,反失其真趣,不如浑沦而言,点到为止。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这是对自己之所以能“知静者妙”的一种说明。儒家与佛道,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因此,自己作为“家世重儒风”的儒者,对于空上人这样的习静高僧的妙趣自然也不难领悟体味了。这两句纯用议论,内容高度概括,意蕴丰富,在全篇中是点睛之笔,也是束上起下的枢纽。

  由于虽“异门”而“同调”,便自然引出了“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的动人情景。如果说上句是彼此心灵上的契合感应的欣悦,那么下句便是彼此形迹上的融洽亲密的场景。两句一里一表,构成一幅知音同调间心灵交流融通的绝妙写意画。“毕景”二字,于轻描淡写中透出相互间谈笑之忘情,不知日之云夕的情景,造语生新而自然。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这两句由谈笑至夕进一步写到高斋夜宿。“还”字点出前面描叙的毕景谈笑之场景是在户外。高斋夜憩,透过暝暝夜色,时见远山晃动着放火烧荒的火光。此处对窗外远景似不经意的点染,传出了主人公闲逸高旷的意态。刀耕火种,本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农耕方式。这里用平淡的语调信口道出,正见空上人所居的翠微寺幽僻朴野,远离尘嚣,也是对“静者妙”的侧面烘染。妙在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其情味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

  “远山烧”的火光,又将高斋闲卧的诗人思绪引向天外的名山胜景。赤城山的颜色与形状,与望中的“远山烧”很容易构成联想,由“时见”而“缅怀”便显得相当自然。但更为内在的联系则是前面已经揭出的“静者妙”和“云林”趣。正是由于对云壑山林的爱好与追求,才使诗人由眼前景而神驰天外。临海峤与赤城山,系连类而及,其中亦自隐含踵迹前贤寻幽探胜的意蕴。

  然而,诗情却并未沿“缅怀”“更忆”往下发展,而是就此收住,归结为对现境的赞美咏叹。对此终南翠微幽胜之境,耳闻山间风吹流泉所发出的清泠声韵,已经使人心神清澄,尘念一洗,不必效阮籍向孙登学栖神导气之术,发苏门之长啸。这是对翠微寺幽关境界的进一步渲染和赞叹,也是对“静者妙”与“云林”趣的进一步描写。在这种深情赞叹中,连想望中的名山胜景也变得可有可无了。结尾四句,一纵一收,一申一转,不仅增添了诗情的波峭,也使诗的韵味更加隽永了。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猜您喜欢

次韵张鹏飞三绝

方回方回 〔元代〕

酒箴酒颂日夜读,后喜伯伦前子云。
浪说平生三万卷,一言无用总虚文。

武林馆中与徐仁卿同宿因赠三首(徐号天峰,

徐渭徐渭 〔明代〕

长说边关好试材,幕中进止自须裁。
连宵一骑重围里,不见钧州王秀才。

余平生不至庐山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林木参天瀑声如雷山中物色良是一刹甚幽邃傍人告曰此中 其二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泉声㶁㶁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

水调歌头 赠宝奄

李道纯李道纯 〔元代〕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说与洞蟾子,定里作工夫。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春日偶成

林尚仁林尚仁 〔宋代〕

未逢知己愧蹉跎,又见春风长径莎。
杜宇一声诗思减,杨花三月客愁多。
从人乞米贫如旧,借吏抄书字半讹。
懒说江湖十年事,近来平地亦风波。

题唐郑虔山居说听图

宋高宗宋高宗 〔宋代〕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丈。
拼音

朝中措·登临何处自销忧

朱敦儒朱敦儒 〔宋代〕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李端叔自金陵如姑溪寄之五首 其五

释德洪释德洪 〔宋代〕

举世誇君笔语,雾豹渠知一斑。莫问人间非是,且看醉里江山。

次韵张进彦见寄二首

王之道王之道 〔宋代〕

鼻息齁齁尽日眠,从他儿辈竞嘲边。
那么问对成中说,自得逍遥喜风篇。
雪里书来檐噪鹊,灯前诗就鼎凝烟。
中郎去后人难继,漫诧柯亭富笛椽。

和赵王看妓诗

庾信庾信 〔南北朝〕

长思浣纱石。
空想捣衣砧。
临卭若有便。
为说解琴心。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