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天的阴云笼罩着草色青青的原野,偶尔有一树野花冒出头来,在眼前豁然一亮。
晚间将小舟独泊在古庙下边,只见满河风雨,潮水渐渐上涨。
注释
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两句则是说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淮中晚泊犊头》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二句在春天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具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里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而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浓郁,含蕴悠远。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寂寞娄东寺,经过岁暮时。后凋霜柏古,乱点石苔滋。
方外尊吾友,龙门得老琦。十年今几遇,早岁故相知。
震泽三江入,虹桥五色垂。水西春酒熟,花下晚尊移。
联句应题竹,留餐更折葵。那知俱是客,各以业为师。
莲社招呼费,茅堂出处卑。也驰支遁马,而向习家池。
何物讥臣朔,如人舞怪逵。遂令兄弟急,岂但友生疑。
落落情偏好,悠悠事莫期。参商天上路,萍梗海之涯。
向忆身犹白,前修道不缁。君攀狮子座,我把桂花枝。
吴子非无学,周胥亦有为。龙泉终再合,豹管未容窥。
泥滑双扶屐,灯明共弈棋。笑言方款合,交谊更坚持。
好客囊羞涩,捐人佩陆离。初筵俄列豆,屡舞竟扬觯。
醉揖都轻别,醒吟每重思。优哉聊复尔,舍此欲何之。
伐木鸣幽鸟,椷筒寄阿谁。玉山投美璞,珠水照摩尼。
为说饶清事,从游尽白眉。载观名胜集,多是故人诗。
自笑如张翰,何烦识项斯。江帆风去逆,林馆雨留迟。
紫研玄香润,纹窗棐几宜。翔鸾开粉纸,直发引乌丝。
燕坐书成癖,穷探字识奇。雄文《毛颖传》,小隶《武梁祠》。
韩柳文章在,云龙上下随。两家才并立,千喙语难追。
小子真狂简,前贤讵点嗤。百金宁取直,三绝且闻痴。
漫与非神品,居然奉令仪。异时倾孔盖,八字读曹碑。
回首高飞隼,行歌倒接䍦。剡溪归尽兴,泌水乐忘饥。
野阁延疏广,韦编拾散遗。儒冠傲轩冕,农耒力菑畬。
明月怀人远,长林鼓瑟悲。平常要久契,翻覆讶群儿。
愿把平生意,毋求小有疵。矢心同白水,披腹献丹墀。
把袂寒潮上,还家夜雪吹。上人逢顾恺,冯谢拙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