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四悲曰:倾盖若旧,白头如新。嚐谓谈过其实,辨而非真。自高枕箕颍,长揖交亲,以蕙兰为九族,以风烟为四邻。朝朝独坐,惟见群峰合遝;年年孤卧,常对古树轮囷。相吊相哭,则有饥鼯啼夜;相庆相贺,则有好鸟歌春。林麌麌兮多鹿,山苍苍兮少人。时向西溪吸水,或就东岩负薪。百年之中,皆为白骨;千里之外,时见黄尘。
平生连袂,宿昔衔杯,谈风云于城阙,弄花竹于池台,皆是西园上客,东观高才,超班匹贾,含邹吐枚。一琴一书,校奇踪于既往;一歌一咏,垂妙制于将来。弦将调而雪舞,笔屡走而云回。自谓兰交永合,松契长并,通宵扼腕,终日盱衡。骂萧朱为贾竖,目张陈为老兵。悲苍黄兮骤变,恨消长之相倾。贵而不骄,人皆共推晏平仲;死且不朽,吾每独称范巨卿。
及其蹇产摧联,支离括撮,已儒首兮将死,尚摇尾兮求活,庄西贷而鱼穷,姬东徂而狼跋。今皆庆吊都断,存亡永阔。凭驷马而不追,寄双鱼而莫达。向时之清谈尚存,今日之相知已没。则有河滨漂母,陇上樵夫,盘飧带粟,粥面兼麸,藜羹一簋,浊酒一壶。
夫负妻戴,男欢女娱。攀重峦之岝,历飞涧之崎岖。哀王孙而进馈,问公子之所须。因谓子曰:“哀哉可怜,圣人之过久矣!君子之罪多焉!诗、书、礼、乐,适足衰人之神用;宗族朋友,不足驻人之颓年。削迹伐树,孔席由来不暖;摩顶至踵,墨突何时有烟?一朝至此,万事徒然;自昔相逢,把臂谈元。横雕龙于翟瓦,飞缟凤于琼筵。各自云腾羽化,谷变莺迁。鸣香车于阙下,曳珠履于君前。岂忆荒山之幽绝,宁知枯骨之可怜?传语千秋万古,寄言白日黄泉,虽有群书万卷,不及囊中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