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介绍

  (713~741)一名岩客,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评价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传说吕岩是神仙。 ▲

生平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

作者《吕岩》的诗文

化江南简寂观道士侯用晦磨剑

吕岩吕岩 〔唐代〕

欲整锋铓取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手中气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

奸血默随流水尽,凶豪今逐渍痕消。削平浮世不平事,与尔相将上九霄。

渔父词一十八首 玄用

吕岩吕岩 〔唐代〕

日月交加晓夜奔,昆崙顶上定乾坤。真镜里,实堪论,叆叆红霞晓寂门。

赠刘方处士

吕岩吕岩 〔唐代〕

六国愁看沉与浮,携琴长啸出神州。
拟向烟霞煮白石,偶来城市见丹丘。
受得金华出世术,期于紫府驾云游。
年来摘得黄岩翠,琪树参差连地肺。
露飘香陇玉苗滋,月上碧峰丹鹤唳。
洞天消息春正深,仙路往还俗难继。
忽因乘兴下白云,与君邂逅于尘世。
尘世相逢开口希,共论太古同流志。
瑶琴宝瑟与君弹,琼浆玉液劝我醉。
醉中亦话兴亡事,云道总无珪组累。
浮世短景倏成空,石火电光看即逝。
韶年淑质曾非固,花面玉颜还作土。
芳樽但继晓复昏,乐事不穷今与古。
何如识个玄玄道,道在杳冥须细考。
壶中一粒化奇物,物外千年功力奥。
但能制得水中华,水火翻成金丹灶。
丹就人间不久居,自有碧霄元命诰。
玄洲旸谷悉可居,地寿天龄永相保。
鸾车鹤驾逐云飞,迢迢瑶池应易到。
耳闻争战还倾覆,眼见妍华成枯槁。
唐家旧国尽荒芜,汉室诸陵空白草。
蜉蝣世界实足悲,槿花性命莫迟迟。
珠玑溢屋非为福,罗绮满箱徒自危。
志士戒贪昔所重,达人忘欲宁自期。
刘方刘方审听我,流光迅速如飞过。
阴淫果决用心除,尸鬼因循为汝祸。
八琼秘诀君自识,莫待铅空车又破。
破车坏铅须震惊,直遇伯阳应不可。
悠悠忧家复忧国,耗尽三田元宅火。
咫尺玄关若要开,凭君自解黄金锁。

七言 其二十九

吕岩吕岩 〔唐代〕

寻常学道说黄芽,万水千山觅转差。有畛有园难下种,无根无脚自开花。

九三鼎内烹如酪,六一炉中结似霞。不日成丹应换骨,飞升遥指玉皇家。

七言 其一○五

吕岩吕岩 〔唐代〕

不须两两与三三,秖在昆崙第一岩。逢润自然情易伏,遇炎常恐性难降。

有时直入三元户,无事还归九曲江。世上有人烧得住,寿齐天地更无双。

窑头坯歌

吕岩吕岩 〔唐代〕

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
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住万年。
棱角坚完不复坏,扣之声韵堪磨镌。
凡水火,尚成功,坚完万物谁能同。
修行路上多少人,穷年炼养费精神。
不道未曾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
既不悟,终不悔,死了犹来借精髓。
主持正念大艰辛,一失人身为异类。
君不见洛阳富郑公,说与金丹如盲聋。
执迷不悟修真理,焉知潜合造化功。
又不见九江张尚书,服药失明神气枯。
不知还丹本无质,翻饵金石何太愚。
又不见三衢赵枢密,参禅作鬼终不识。
修完外体在何边,辩捷语言终不实。
窑头坯,随雨破,便似修行这几个。
大丈夫,超觉性,了尽空门不为证。
伏羲传道至于今,穷理尽性至于命。
了命如何是本元,先认坎离并四正。
坎离即是真常家,见者超凡须入圣。
坎是虎,离是龙,二体本来同一宫。
龙吞虎啖居其中,离合浮沉初复终。
剥而复,否而泰,进退往来定交会。
弦而望,明而晦,消长盈虚相匹配。
神仙深入水晶宫,时饮醍醐清更醲。
饵之千日功便成,金筋玉骨身已轻。
此个景象惟自身,上升早得朝三清。
三清圣位我亦有,本来只夺乾坤精。
饮凡酒,食膻腥,补养元和冲更盈。
自融结,转光明,变作珍珠飞玉京。
须臾六年肠不馁,血化白膏体难毁。
不食方为真绝粮,真气薰蒸肢体强。
既不食,超百亿,口鼻都无凡喘息。
真人以踵凡以喉,从此真凡两边立。
到此遂成无漏身,胎息丹田涌真火。
老氏自此号婴儿,火候九年都经过。
留形住世不知春,忽尔天门顶中破。
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
圣贤三教不异门,昧者劳心休恁么。
有识自爱生,有形终不灭。
叹愚人,空驾说。
愚人流荡无则休,落趣循环几时彻。
学人学人细寻觅,且须研究古金碧。
金碧参同不计年,妙中妙兮玄中玄。

勉牛生夏侯生

吕岩吕岩 〔唐代〕

二秀才,二秀才兮非秀才,非秀才兮是仙才。中华国里亲遭遇,仰面观天笑眼开。

鹤形兮龟骨,龙吟兮虎颜。我有至言相劝勉,愿君兮勿猜勿猜。

但煦日吹月,咽雨呵雷。火寄冥宫,水济丹台。金木交而土归位,铅汞分而丹露胎。

赤血换而白乳流,透九窍兮动百骸。然然卷,然然舒,哀哀咍咍。

孩儿喘而不死,腹空虚兮长斋。酬名利兮狂歌醉舞,酬富贵兮麻裰莎鞋。

甲子问时休记,看桑田变作黄埃。青山白云好居住,劝君归去来兮归去来。

沁园春·琳馆清标

吕岩吕岩 〔唐代〕

琳馆清标,琼台丽质,何年天上飞来。扬州暂倚,后土为深栽。独立乾坤一树,春风占、万朵齐开。天然巧,蕊珠圆簇,玉瓣轻裁。见一花九朵,类玲珑玉斝,错落琼杯。得满盛香露,洗荡尘埃。是真元孕育,有仙风道骨,岂是凡胎。问真宰,难留下土,携而上蓬莱。

西江月 其一

吕岩吕岩 〔唐代〕

著意黄庭岁久,留心金碧年深。为忧白发鬓相侵,仙诀朝朝讨论。

秘要俱皆览过,神仙奥旨重吟。至人亲指水中金,不负平生志性。

失调名

吕岩吕岩 〔唐代〕

别无巧妙,与你方儿一个。子後午前定息坐。夹脊双门崑崙过。恁时得气力,思量我。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