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觉醒来觉得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开口又停。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上苍生。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
参(cēn)差(cī):好像,仿佛。
觉来:醒来。
停觞(shāng)不御:停杯不饮。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堪:忍受。
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
吾侪(chái):我辈,我们。
高山流水:喻知音。
直饶:即使。
甚:是。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何事:为什么。
苍生:黎民百姓。▲

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

还雷峰寄王说作

释函是释函是 〔明代〕

归卧雷峰下,闻君去古冈。同时见秋雁,一棹入寒塘。

篱菊何年醉,溪云看独长。人生几回别,老大畏行藏。

倪文举寺簿挽诗三首

曾协曾协 〔宋代〕

学植春同富,词源海样宽。
细听朝士说,宜著侍臣冠。
泉壤归何遽,容台席未安。
苍旻如可问,不遣泪河乾。

当涂叔祖生朝以顾亮画双松鹿雀为寿

张镃张镃 〔宋代〕

维崧之颠仙所巢,凡卉不敢争分淆。
千年双干腾老蛟,露月沐浴风枝敲。
雪霜贸贸青愈苞,天授非论地肥硗。
翼而翔飞足而跑,倘轻来此遭讥嘲。
伟哉两鹿义漆胶,生铁挺角铜为骹。
於菟可阱熊可庖,尔独不受不鞭捎。
如凤在薮麟在郊,俯仰自得盘林坳。
神雀亦喜辞黄茅,飞鸣岂复喧啁啁。
丹葩照映山灵教,欲衔献仙荐杯肴。
南园胸中洞六爻,大藩镇护无鸣髇。
报穰祝毕停迎猫,行取相印符竹抛。
长生阴德凡台抄,我欲歌颂追云璈。
往寿此画犹毫髾,阻修赖有精诚交。

道中闻百舌

释绍嵩释绍嵩 〔宋代〕

一径寻村渡碧溪,山花红紫树高低。
如今天下无鸣凤,说与春鸟自在啼。

赠太慰吕惠穆公挽词

王珪王珪 〔宋代〕

秦川归骑照山红,不觉悲箫起暮风。
天上紫枢深北斗,人间金印独三公。
汉庭樽俎奇谋在,陇首旌旂杀气空。
见说韦平有家学,莫将文字葬坟中。

游仙窟诗 又赠十娘

张文成张文成 〔唐代〕

薰香四面合,光色两边披。锦障划然卷,罗帷垂半欹。

红颜杂绿黛,无处不相宜。艳色浮妆粉,含香乱口脂。

鬓欺蝉鬓非成鬓,眉笑蛾眉不见眉。见许实娉婷,何处不轻盈。

可怜娇里面,可爱语中声。婀娜腰支细细许,䁠䀨眼子长长馨。

巧儿旧来携未得,画匠迎生模不成。相看未相识,倾城复倾国。

迎风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口上珊瑚耐拾取,颊里芙蓉堪摘得。

闻名腹肚已猖狂,见面精神更迷惑。心肝恰欲摧,踊跃不能裁。

徐行步步香风散,欲语时时梅子开。靥疑织女留星去,眉似姮娥送月来。

含娇窈窕迎前出,忍笑嫈嫇返却回。

挽罗榷院子远

刘应凤刘应凤 〔宋代〕

共说门庭王谢盛,谁知骨相岛郊穷。
躬行自得前贤法,家礼犹还三代风。
脚迹肯随权要出,头衔宁与浊流同。
湖山寒食多新鬼,地下何颜见此翁。

天下风流无绿杨

徐积徐积 〔宋代〕

天下风流无绿杨,半遮妆面出宫墙。客醉任铺红锦段,马嘶争系紫丝缰。

上东门外我回首,长乐坡头谁断肠。最好春深山下路,乱花薰与一身香。

留别徐斯远时斯远将赴朱晦庵之约三首

赵蕃赵蕃 〔宋代〕

君质故甚美,加之仍得师。
今为李君御,何后老人期。
念欲通名姓,还忧辱弃遗。
何当武夷下,与子共追随。
注释 译文

砚眼

冯梦龙冯梦龙 〔明代〕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 2023 经典古诗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